立案审查期间擅自批准是否合法?


在探讨立案审查期间擅自批准是否合法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明确几个重要的法律概念。立案审查是指有关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自首以及自诉人起诉等材料,按照各自的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决定将其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而擅自批准是指在没有经过合法程序、超越权限或者违反规定的情况下做出批准的行为。 从法律规定来看,不同的立案审查情形有不同的法律约束。以刑事立案审查为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立案审查是司法程序的重要环节,在这个阶段,一切与案件相关的事项都需要遵循法定程序。如果在刑事立案审查期间,涉及案件的财物、项目等被擅自批准处理,这可能会干扰司法机关的正常侦查活动,影响证据的收集和案件的公正处理,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对于擅自批准的相关人员,可能会面临妨碍司法公正等罪名的指控。 再看行政立案审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行政机关在立案审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调查和处理。如果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立案审查期间擅自批准某些事项,这可能违反了行政程序的合法性原则。比如,在对某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立案审查时,工作人员擅自批准该企业继续从事可能违法的经营活动,这可能导致违法行为的进一步扩大,同时也损害了行政机关的公信力。对于这种擅自批准的行为,相关责任人可能会受到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 在民事立案审查阶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法院会对起诉是否符合条件进行审查。如果涉及财产保全等事项,在立案审查期间擅自批准解除保全措施等行为,可能会损害申请人的合法权益,违反了法律规定的程序正义。法院对于这种擅自批准的情况,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纠正,并可能对相关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理。 综上所述,立案审查期间擅自批准通常是不合法的。因为立案审查是一个严肃的法律程序,擅自批准会破坏这种程序的严谨性和公正性,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干扰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的正常工作。无论是刑事、行政还是民事领域,都强调遵循法定程序,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