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有哪些法律法规?


民间借贷指的是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在我国,民间借贷受到多部法律法规的规范和调整。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规范民间借贷关系的基本法律。其中,第六百六十七条规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这明确了民间借贷的基本定义和双方的主要权利义务。第六百六十八条规定,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是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借款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这提醒借贷双方,为了避免日后产生纠纷,最好签订书面合同,并明确各项关键内容。 关于利息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民间借贷的利率上限进行了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这里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这意味着,如果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过高,超过法律规定的上限部分,将不受法律保护。 在合同效力方面,该规定第十三条明确了几种民间借贷合同无效的情形,比如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的;以向其他营利法人借贷、向本单位职工集资,或者以向公众非法吸收存款等方式取得的资金转贷的;未依法取得放贷资格的出借人,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提供借款的;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提供借款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违背公序良俗的。这些规定有助于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 当发生民间借贷纠纷时,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等方式解决。如果选择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要注意诉讼时效等问题。一般情况下,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总之,民间借贷虽然是一种常见的资金融通方式,但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进行,借贷双方都应当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