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侵权责任的划分认定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医疗事故侵权责任的划分认定是一个较为复杂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医疗纠纷处理中起着关键作用。下面为您详细介绍相关的法律依据和概念。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处理民事侵权问题的基本法律。其中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这一规定明确了医疗事故侵权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也就是说,如果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存在过错,并且这个过错导致了患者受到损害,那么医疗机构就要承担赔偿责任。 举个例子,如果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因为疏忽大意,将医疗器械遗留在患者体内,这显然是医生存在过错,由此给患者带来的后续治疗费用、痛苦等损失,医疗机构就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其次,《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也是认定医疗事故侵权责任的重要法规。该条例第二条对医疗事故进行了定义,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根据该条例的规定,医疗事故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着不同程度的损害后果。 例如,一级医疗事故是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二级医疗事故是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以此类推。条例还规定了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程序等内容,通过专业的鉴定来确定是否构成医疗事故以及事故的等级,从而为责任划分提供依据。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也对医务人员的执业规范和责任作出了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技术操作规范,如果违反相关规定造成患者损害,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总之,医疗事故侵权责任的划分认定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法律依据,依据不同情况来确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是否存在过错以及过错的程度,进而明确责任承担问题。在实际处理医疗纠纷时,建议患者及其家属及时收集相关证据,必要时可以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