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撤销合同的法定条件是什么?
在2024年,撤销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在法定的情形下,通过行使撤销权,使已经生效的合同归于无效的法律行为。下面为你详细介绍撤销合同的法定条件。
首先是重大误解。重大误解是指当事人因为对合同的重要内容,比如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产生错误认识,而订立了合同,并且这种误解直接影响到当事人所应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例如,甲以为自己购买的是A品牌的产品,结果收到的是B品牌,而A品牌和B品牌在市场价值、质量等方面有较大差异,这种情况就可能构成重大误解,甲有权请求撤销合同。
其次是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欺诈是指一方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作出错误意思表示。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比如,商家故意夸大产品性能,消费者基于这种虚假信息签订了购买合同,消费者就可以以受欺诈为由撤销合同。
再者是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这是《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九条的规定。举例来说,在房屋买卖中,中介故意 隐瞒房屋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情况,而卖家知道中介的这种欺诈行为却没有制止,买家在这种情况下签订合同,就可以行使撤销权。
另外,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此为《民法典》第一百五十条的规定。比如,一方以伤害对方人身安全相威胁,迫使对方签订合同,受胁迫的一方可以申请撤销合同。
最后,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这是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的规定。例如,在对方急需用钱的情况下,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条件与对方签订合同,这种合同就可能因为显失公平而被撤销。
需要注意的是,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或者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撤销权消灭。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也消灭。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19个最新问题
拖欠银行153万不还会面临哪些后果呢?
帮信罪会被记录在档案里吗
交通事故中乡下人家车被撞了怎么办?
别人捡到我手机进行诈骗,我有罪吗?
以下各项中,哪些属于不作为的方式履行法律义务?
代写法律文书是否需要律师证?
用枪指着执行任务的军人算叛国吗?
处理违章用行驶证复印件行不行?
在厂里不干了公积金怎么取?
超速是怎么罚款和扣分的?
离婚诉讼标的是什么?
跨境电商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是怎样的?
什么情况可以判死刑?
合租室友提前搬走是否应该退房租?
商品售价是含税还是不含税呢?
房屋无产权拆迁如何赔偿?
异地民事诉讼赔偿范围是什么?
拖欠货款没有欠条该怎么办?
个人危害电力设施该如何处理?
已为您展示了 19 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