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没造成什么后果的假笔录会有什么法律后果吗?
我之前在某个案件里做笔录时,由于紧张说了一些不实的内容,形成了一份假笔录。但后来发现这个假笔录并没有造成什么实际后果,我现在特别担心,想知道这种情况下我会面临什么样的法律后果呢?
展开


在法律层面,即便一份假笔录没有造成实际后果,也可能会引发相应的法律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笔录是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对相关人员的陈述、证言等进行记录所形成的书面材料,它是重要的证据形式。如实提供笔录内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条规定,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提供虚假证言、谎报案情,影响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办案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这里强调的是提供虚假证言等行为影响了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办案。即便没有造成明显的实际后果,但如果该假笔录进入了行政执法程序,干扰了正常的执法流程,就可能会按照此条规定进行处罚。 其次,在刑事诉讼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五条规定了伪证罪。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也就是说,如果假笔录出现在刑事诉讼中,并且涉及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即便未造成后果,只要主观上存在故意作伪证的意图,也可能会触犯伪证罪。 不过,具体到一份没有造成后果的假笔录,司法机关在处理时会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比如当事人提供假笔录的主观故意程度、假笔录的内容对案件的影响程度等。如果能够及时认识到错误,主动向司法机关说明情况并纠正假笔录内容,可能会从轻处理甚至不予处罚。所以,如果存在提供假笔录的情况,建议尽快与相关司法机关沟通说明,避免后续可能产生更严重的法律风险。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