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改病历需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篡改病历是一种严重违反法律和医疗规范的行为,需要承担多方面的法律责任。下面从民事、行政和刑事三个角度为您详细介绍。 在民事责任方面,篡改病历可能会导致医疗机构在医疗纠纷中承担不利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二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二)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三)遗失、伪造、篡改或者违法销毁病历资料。也就是说,如果医疗机构篡改病历,在医疗纠纷中会被推定存在过错,需要对患者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赔偿的范围通常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残疾赔偿金(如果造成残疾)、死亡赔偿金(如果导致患者死亡)等。 从行政责任来看,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篡改病历会面临卫生行政部门的处罚。依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医疗机构篡改、伪造、隐匿、毁灭病历资料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给予或者责令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的处分,对有关医务人员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或者责令给予开除的处分,对有关医务人员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关于刑事责任,如果篡改病历的行为情节严重,达到了刑法规定的犯罪标准,可能会构成犯罪。例如,在医疗事故罪中,如果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篡改病历,故意隐瞒真相,导致患者病情延误、加重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可能会被认定为构成医疗事故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五条规定,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总之,篡改病历是一种不可取的行为,无论是医疗机构还是医务人员,都应该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医疗规范,如实记录和保管病历资料。如果患者发现病历被篡改,应及时采取措施,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