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离婚存在哪些法律风险?
在探讨假离婚的法律风险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假离婚’的概念。假离婚通常指夫妻双方为了达成某种目的,比如获取购房资格、逃避债务等,而通过办理离婚登记的方式来制造离婚的假象,但实际上双方仍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然而,在法律层面上,并不存在‘假离婚’这一概念,只要夫妻双方依法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婚姻关系就会被解除,这一解除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并不会因为双方所谓的‘假离婚’意图而改变。
首先,财产分割方面存在巨大风险。离婚时,夫妻双方需要对共同财产进行分割。一旦办理了离婚手续,财产分割协议就会生效。如果在分割财产时,一方为了达到假离婚的目的而做出让步,比如将大部分财产分给另一方,之后若另一方反悔,不愿意复婚,那么做出让步的一方很难通过法律途径重新分割财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但如果双方已经达成了财产分割协议并办理了离婚手续,除非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否则法院一般会尊重双方的协议。
其次,子女抚养问题也可能引发纠纷。假离婚时,双方可能会对子女抚养权的归属做出约定。但之后若一方不愿意复婚,或者双方在子女抚养问题上产生分歧,就可能会引发抚养权纠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 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如果双方在抚养权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就需要通过法院来判决,这不仅会给子女带来伤害,也会耗费双方的时间和精力。
再者,可能会面临信用风险。假离婚往往是为了获取某种利益,比如购房优惠、贷款资格等。如果被相关部门发现是假离婚,可能会被认定为欺诈行为,从而影响个人的信用记录。一旦信用记录受损,将会对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比如在贷款、信用卡申请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困难。
最后,还可能会面临社会伦理和道德方面的问题。假离婚虽然在一些人看来是一种“聪明”的做法,但实际上这种行为违背了诚实信用的原则,也破坏了社会公序良俗。而且,假离婚也可能会对家庭关系造成伤害,导致夫妻之间的信任破裂,甚至引发家庭矛盾。
综上所述,假离婚存在诸多法律风险和社会问题。在做出决定之前,夫妻双方应该充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谨慎考虑,不要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18个最新问题
帮信罪卡农具体是按什么来判刑的?
私人借钱用房产做抵押安全吗
某人贩毒是否应当获得法律援助?
开发商一房两卖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酒驾拘留几个月都没执行怎么办?
农民养老金定下来了吗?
离婚诉状交了一个月还没通知正常吗?
成本倒挂是否涉及税收风险?
为什么还没毕业入职材料就要社保卡?
刑事律师费用一般是多少钱?
离婚协议财产可以更改吗,更改协议该怎么写范文?
老公偷偷欠债离婚时法院会怎么判?
如何举报一家劳务公司?
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时应该怎么注明?
民政局离婚冷静期反复撤回该怎么办?
辞职后还能拿到年终奖吗?
离婚转移巨额财产的情况在法律上如何处理?
被遣送回国的需要坐 牢吗?
已为您展示了 18 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