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上岗或酒后驾车在法律上是如何规定的?


酒后上岗和酒后驾车在法律上都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的后果。 首先来看酒后上岗。在劳动领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用人单位通常会在规章制度中明确禁止员工酒后上岗。这是因为酒后上岗会严重影响员工自身的安全以及工作质量,甚至可能给单位和他人带来危害。如果员工违反此规定,用人单位有权根据规章制度对其进行处理,比如警告、罚款、解除劳动合同等。从本质上来说,这是用人单位保障生产安全和正常运营秩序的合理举措。 对于一些特殊行业,例如建筑施工、矿山作业等,国家还出台了专门的安全生产法规。像《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就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从业人员也有义务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酒后上岗显然违反了这一义务,如果因此导致生产安全事故,涉事员工可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赔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再说说酒后驾车。酒后驾车分为饮酒驾车和醉酒驾车。依据《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的规定,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属于饮酒驾车;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属于醉酒驾车。 对于饮酒驾车,《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而醉酒驾车的性质更为严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的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构成危险驾驶罪,处拘役,并处罚金。同时,醉酒驾驶机动车还会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且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如果醉酒驾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