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赔偿责任是如何划分的?


医疗赔偿责任的划分是一个复杂但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患者和医疗机构双方的权益。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其划分方式。 首先,医疗赔偿责任的划分基础是医疗事故的认定。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也就是说,如果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存在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并且因此导致患者受到损害,那么就可能构成医疗事故,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对于医疗赔偿责任的具体划分,主要依据过错责任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这里的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比如,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因为疏忽大意导致手术器械遗留在患者体内,这就属于明显的过失行为,医疗机构需要承担主要的赔偿责任。 在实际情况中,医疗赔偿责任的划分通常会通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来确定。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鉴定结论会明确医疗机构的责任程度,一般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任。 如果是完全责任,意味着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完全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医疗机构要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例如,医院在输血过程中,未对血液进行严格的检验,导致患者感染严重疾病,这种情况下医院通常要承担完全责任。 主要责任是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比如,患者本身有一定的基础疾病,但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用药不当的问题,加重了患者的病情,此时医院可能承担主要责任。 次要责任则是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次要作用。例如,患者不听从医嘱,不按时服药,同时医生在诊断过程中也有一些小的失误,导致病情延误,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承担次要责任。 轻微责任是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绝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轻微作用。 此外,如果医患双方对医疗赔偿责任划分存在争议,还可以通过协商、调解或诉讼等途径解决。在协商过程中,双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考鉴定结论,达成赔偿协议。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证据,对医疗赔偿责任进行公正的判决。总之,医疗赔偿责任的划分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确保患者和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都能得到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