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诉讼途径是什么意思?


医疗纠纷诉讼途径指的是当患者与医疗机构之间就医疗服务、医疗结果等方面产生争议,无法通过协商等其他方式解决时,通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借助司法程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 在医疗纠纷中,涉及到多个关键的法律概念。首先是“医疗过错”,它指的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行为。比如医生在手术中违反操作规范导致患者受到伤害,就可能构成医疗过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其次是“医疗损害”,它是指因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过错,致使患者的人身权、财产权受到损害的后果。医疗损害包括身体上的伤害,如伤残、死亡,也包括精神上的损害,如因医疗事故导致患者长期的精神痛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一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医疗纠纷诉讼途径一般有以下流程:第一步是起诉,患者或其家属作为原告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和相关证据。证据包括病历、检查报告、费用清单等。第二步是立案,法院在收到起诉材料后,会进行审查,如果符合立案条件,就会受理案件。第三步是审理,法院会组织双方进行庭审,听取双方的陈述和辩论,对证据进行质证。第四步是判决,法院根据审理情况作出判决。如果当事人对判决不服,还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提起上诉。 与其他解决方式相比,医疗纠纷诉讼途径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协商和调解可能存在双方地位不平等、结果不具有强制执行力等问题,而诉讼是由法院依据法律作出公正的裁决,裁决结果具有强制执行力。如果一方不履行判决,另一方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所以,在遇到复杂、争议较大的医疗纠纷时,诉讼途径是一种比较可靠的解决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