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适用哪些法律规定进行处罚?


医疗纠纷涉及的法律规定较多,下面为您详细介绍适用的主要法律及其处罚相关规定。 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它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在医疗纠纷中,如果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的过错行为侵害了患者的民事权益,比如生命权、健康权等,就需要承担侵权责任。《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这里的赔偿包括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等合理费用。若造成患者残疾,还需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要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其次是《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该条例旨在预防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其中规定,医疗机构未按规定制定和实施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未按规定告知患者病情、医疗措施等情况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若发生医疗纠纷,医疗机构篡改、伪造、隐匿、毁灭病历资料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给予或者责令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的处分,对有关医务人员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开除的处分,对有关医务人员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也适用于医疗纠纷。如果医师在执业活动中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或者技术操作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由于不负责任延误急危患者的抢救和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未经亲自诊查、调查,签署诊断、治疗、流行病学等证明文件或者有关出生、死亡等证明文件的等行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同样重要。根据该条例,若医疗行为被鉴定为医疗事故,医疗机构要根据事故等级、情节等给予患者赔偿。对发生医疗事故的有关医务人员,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