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相关的法律有哪些


在我国,涉及医疗纠纷的法律有不少,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典里的第七编第六章“医疗损害责任”对医疗纠纷有相关规定。比如说,患者在诊疗活动里受到损害,如果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存在过错,那么就由医疗机构来承担赔偿责任。简单来讲,要是因为医生的失误或者医院的问题让患者身体受了伤,医院是要负责赔偿的。这改变了过去“举证责任倒置”(完全由医疗机构举证证明自己无过错才能免责)的做法,现在通常要由患者来证明医疗机构有过错,不然医疗机构就不用担责。不过在一些情形下会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像是违反诊疗规范规定、隐匿或拒绝提供病历资料、伪造篡改销毁病历资料等。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也很重要。它明确了医疗纠纷的定义,就是医患双方因诊疗活动引发的争议。还规定了发生医疗纠纷后,医患双方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像双方自愿协商、申请人民调解、申请行政调解、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途径 。 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和医疗纠纷索赔密切相关。要是出现医疗纠纷需要索赔,这个解释里从第十七条往后的条款,明确了可以索赔的费用项目等内容,告诉大家应该怎么去索赔 。 还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虽然在医疗事故赔偿方面可能不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但它对医疗事故的相关处理也有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在医疗纠纷通过诉讼解决时发挥作用,它规定了打官司的程序、证据规则等内容,保障整个诉讼过程依法有序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涉及医疗纠纷的主要是医疗事故罪,如果医务人员因为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总之,这些法律法规共同构建起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框架,在遇到医疗纠纷时,要依据具体情况合理运用这些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