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过错纠纷该如何处理?


当遇到医疗过错纠纷时,以下是一些处理办法: 首先,及时封存病历及相关资料。病历是处理医疗纠纷的重要证据,封存病历可以防止其被篡改或销毁。患者或家属要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医院进行封存。 其次,可以申请医疗事故鉴定或医疗过错鉴定。通过专业机构鉴定,来确定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以及过错和损害结果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这个鉴定结果对后续处理很关键。 接着,可以尝试与医院协商解决。双方就赔偿等问题沟通,争取达成和解协议。在协商时,要明确各方权利义务,保证协议合法有效。 要是协商不成,还能向卫生行政部门投诉。如果医院医疗行为确实有错,卫生行政部门会对医院展开调查和处理。 最后,如果对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结果不满意,或者一开始就不想协商、投诉,那么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不过在诉讼过程中,需要提供充分证据,来证明医院的过错和自己遭受的损失。 相关法律依据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另外,关于医疗过错责任的划分,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专家鉴定组会综合分析医疗过失行为在导致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作用、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判定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轻微责任。 相关概念: 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疗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完全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完全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 主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 次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次要作用。 轻微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绝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轻微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