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侵权赔偿责任中医疗过错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在医疗侵权赔偿责任中,医疗过错的认定标准是一个较为复杂但又十分关键的问题。下面为你详细介绍: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医疗过错。简单来说,医疗过错就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存在主观上的过失行为。这种过失可能表现为误诊、误治、操作不当等情况。 对于医疗过错的认定,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违反注意义务。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这是基于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所应承担的责任。例如,医生在诊断时应当全面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检查,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医生因为疏忽没有询问关键病史,导致误诊,这就违反了注意义务,可能构成医疗过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一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里的“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其实就是对注意义务的一种体现。 其二,是否尽到告知义务。医务人员有义务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在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情况下,应当及时向患者具体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明确同意;不能或者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明确同意。如果没有尽到这些告知义务,导致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治疗并受到损害,也可能被认定为存在医疗过错。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九条中有明确规定。 其三,参照当时的医疗水平。认定医疗过错不能脱离当时的医疗技术条件和医疗环境。在判断医务人员是否存在过错时,要考虑在当时的医疗水平下,一般的医务人员是否会做出同样的行为。如果在当时的条件下,某种误诊或治疗方法是难以避免的,那么可能就不能认定为医疗过错。 在实际认定过程中,通常需要通过专业的医疗鉴定机构进行鉴定。鉴定机构会组织相关专家,根据病历资料、患者陈述、现场勘查等多方面的情况,综合判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是否存在医疗过错。如果患者认为自己遭遇了医疗侵权,可以先与医疗机构进行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申请,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医疗过错的认定往往是案件的关键焦点,需要通过合法的途径和专业的鉴定来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