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过失和医疗过错的责任划分依据是什么?


医疗过失和医疗过错是医疗纠纷中常涉及的概念,明确二者的责任划分依据,对于维护患者和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医疗过失和医疗过错的概念。医疗过失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由于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没有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从而导致患者受到损害的行为。而医疗过错则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医疗过失,还包括故意违反医疗规范的行为。 在责任划分依据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这表明,判断医疗机构是否承担责任的关键在于其是否存在过错。 对于医疗过错的认定,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务人员是否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这些法律法规和规范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定,就可能被认定为存在过错。例如,医生在手术前没有按照规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导致手术中出现意外情况,这就可能构成医疗过错。 二是医务人员是否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在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尽到与其专业水平相适应的注意义务。如果医务人员没有尽到这种注意义务,导致患者受到损害,也可能被认定为存在过错。比如,护士在给患者输液时,没有仔细核对药品的剂量和名称,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这就是没有尽到合理注意义务的表现。 三是医疗行为与患者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只有当医疗行为与患者的损害后果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时,医疗机构才需要承担责任。如果患者的损害后果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与医疗行为无关,那么医疗机构就不需要承担责任。例如,患者本身患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即使医务人员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也无法避免损害后果的发生,这种情况下医疗机构可能不需要承担责任。 在实际的医疗纠纷处理中,对于医疗过失和医疗过错的责任划分往往需要通过专业的医疗鉴定来确定。医疗鉴定机构会组织相关专家,对医疗行为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过错以及过错的程度。 总之,医疗过失和医疗过错的责任划分依据主要是法律法规、诊疗规范以及医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患者在遇到医疗纠纷时,应当及时收集相关证据,并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也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诊疗规范,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