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网络诈骗罪实际上属于诈骗罪在网络领域的表现形式,要了解其立案标准,首先要对诈骗罪有个基本认识。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在我国,关于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一般来说,当诈骗公私财物价值达到三千元及以上时,就达到了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不过,各地区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上述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也就是说,不同地区的网络诈骗罪立案标准可能会有所差异,有的经济发达地区可能立案标准会高于三千元。 此外,除了数额标准外,根据《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达到相应数额标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酌情从重处罚:造成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自杀、死亡或者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冒充司法机关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诈骗的;组织、指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的;在境外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曾因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或者二年内曾因电信网络诈骗受过行政处罚的;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或者诈骗重病患者及其亲属财物的;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等款物的;以赈灾、募捐等社会公益、慈善名义实施诈骗的;利用电话追呼系统等技术手段严重干扰公安机关等部门工作的;利用“钓鱼网站”链接、“木马”程序链接、网络渗透等隐蔽技术手段实施诈骗的。虽然没有达到数额标准,但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也可能会被立案追诉。 如果遭遇网络诈骗,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尽可能提供详细的证据和线索,以便公安机关更好地开展侦查工作。同时,要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避免陷入网络诈骗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