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庭后法官说要调解,这是怎么回事?
我最近打官司,开庭后法官跟我说要进行调解。我不太懂这个流程,也不知道调解对我有没有好处。我想知道法官为什么在开庭后提出调解,调解的过程是怎样的,调解结果和判决结果有什么不同,我该如何选择呢?
展开


在法律程序里,开庭后法官提出调解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案件方式。调解,通俗来讲,就是在法官的主持下,让双方当事人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商量出一个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直接由法院作出判决。 从法律依据上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这说明调解在民事诉讼中是被法律所认可和提倡的。 法官在开庭后提出调解,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调解可以节省司法资源,让法院能更高效地处理案件。另一方面,调解能让双方当事人自己协商出结果,可能会让双方都更满意,避免了判决可能带来的一方完全胜诉、一方完全败诉的情况,有利于缓和当事人之间的矛盾。 调解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法官会先分别了解双方的想法和诉求,然后在中间进行沟通协调,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供双方考虑。双方可以就赔偿金额、履行方式、时间等内容进行协商。如果双方能达成一致,就会签订调解协议。 调解结果和判决结果存在明显不同。调解协议是双方自愿达成的,一般来说,双方都会比较愿意主动履行。而判决是法院根据法律和事实作出的决定,如果一方不履行,另一方需要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至于该如何选择,如果你觉得通过调解能快速解决问题,并且调解方案能满足你的主要诉求,那么调解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如果你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证据,对法律适用有信心,希望通过判决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可以拒绝调解,要求法院继续审理并作出判决。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