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鉴定的流程是怎样的?


精神病鉴定是指运用司法精神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涉及与法律有关的精神状态、法定能力(如刑事责任能力、受审能力、服刑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监护能力、被害人自我防卫能力、作证能力等)、精神损伤程度、智能障碍等问题进行鉴定。 首先,委托阶段。一般来说,可以由司法机关(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委托进行精神病鉴定,也可以由案件的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申请进行鉴定。比如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家属认为其可能患有精神病,影响其刑事责任能力,可以向司法机关提出申请,由司法机关决定是否委托鉴定。根据《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十一条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应当统一受理办案机关的司法鉴定委托。 其次,受理阶段。司法鉴定机构收到委托后,会对委托事项进行审查。主要审查委托鉴定事项是否属于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鉴定材料是否真实、完整、充分,鉴定要求是否合法等。如果符合受理条件,司法鉴定机构会与委托人签订司法鉴定委托书。按照《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十二条规定,委托人委托鉴定的,应当向司法鉴定机构提供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材料,并对鉴定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然后,鉴定阶段。鉴定机构会指定本机构中具有该鉴定事项执业资格的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鉴定过程中,鉴定人会通过直接询问被鉴定人、查阅相关病历资料、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试等方法,全面了解被鉴定人的精神状态。鉴定人应当独立进行鉴定,对鉴定意见负责。依据《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二十四条规定,司法鉴定人有权了解进行鉴定所需要的案件材料,可以查阅、复制相关资料,必要时可以询问诉讼当事人、证人。 最后,出具鉴定意见阶段。鉴定完成后,司法鉴定机构会按照统一规定的文本格式制作司法鉴定意见书。司法鉴定意见书应当由司法鉴定人签名,并加盖司法鉴定机构的司法鉴定专用章。司法鉴定意见书会明确给出被鉴定人的精神状态、是否患有精神病以及与案件相关的法定能力等鉴定意见。依据《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三十六条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应当按照统一规定的文本格式制作司法鉴定意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