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证人证言的采信规则是什么?

我在一场官司里有证人愿意为我作证,可我不知道法院对证人证言是怎么判断能不能用的。我很担心证人说的话不被法院认可,想了解一下证人证言的采信规则到底是怎样的,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展开 view-more
  • #证人证言
  • #采信规则
  • #作证能力
  • #证言真实
  • #证言关联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证人证言的采信规则是指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判断证人证言是否可以作为定案依据所遵循的准则。 首先,证人应当具备作证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五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不能正确表达意思的人,不能作证。也就是说,证人需要能够正确感知案件事实,并能够将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准确表达出来。比如年幼的儿童,如果其认知和表达能力有限,无法清晰描述案件情况,其证言的采信可能会受到限制。 其次,证人证言要具有真实性。这要求证人如实陈述自己所知道的情况,不得作伪证。如果证人故意提供虚假证言,可能会面临法律责任。判断证言真实性时,法院会综合考虑证人与当事人的关系、证人的品格、证言的内容是否符合常理等因素。例如,若证人与一方当事人有亲属关系,其证言的证明力可能相对较弱。 再者,证人证言需具备关联性。即证人证言所涉及的内容必须与案件事实相关。只有与案件争议焦点有联系的证言,才可能被法院采信。比如在一个合同纠纷案件中,证人讲述的与合同履行无关的个人琐事,就不具有关联性,不会被采纳。 另外,证人出庭作证的程序也很重要。证人原则上应当出庭作证,接受当事人的质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明确了证人出庭的相关程序和要求。若证人不出庭,其书面证言的证明力可能会受到影响。 最后,法院会对证人证言进行综合审查判断。会结合其他证据,对证人证言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只有在其他证据相互印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时,证人证言才更有可能被采信。比如在一个侵权案件中,有多个证人的证言相互一致,并且与现场的物证、监控录像等证据能够相互印证,那么这些证人证言被采信的可能性就较大。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