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有效质证到庭证人的证言?


要有效质证到庭证人的证言,可以从以下多个方面进行: 首先是证人的基本情况及关系。查看证人是否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认知和表达能力可能有限,其证言可靠性需谨慎判断;还要看证人是否能正确感知当时情况、正确回忆和表述。同时,了解证人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若证人是一方当事人的亲戚、朋友、员工等,存在利害关系,其证言可能有偏向性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七十四条,要审查证人与案件当事人、案件处理结果有无利害关系。 其次是证人的感知、记忆和表达能力。即证人对案件事实是否有正确的感知、记录、回忆能力,以及能否正确表达。比如证人当时所处位置、视线是否受阻等影响其感知,若证人记不清关键事实或描述混乱,其证言可信度存疑。 再者是证人感知案件事实时的环境和条件。比如光线明暗、声音嘈杂程度、距离远近等,这些因素会影响证人对案件事实的观察和判断。 然后审查证人对同一事实的前后描述是否矛盾。若证人在法庭上的证言与之前的陈述不一致,且无法给出合理解释,其证言真实性就大打折扣。若证人在法庭上的证言与之前的证言相互矛盾,但是可以做出合理解释的,应当采用庭审中的证言。 另外,证人证言的来源及合法性也很关键。要确保证言不是通过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询问证人,应当告知他应当如实地提供证据、证言和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要负的法律责任,通过非法方式取得的证言不能作为定案依据。 还要关注证言的内容及要证明的问题。证人应当客观陈述其亲身感知的事实,作证时不得使用猜测、推断或者评论性的语言,如《证据规定》第七十二条第一款规定:“证人应当客观陈述其亲身感知的事实,作证时不得使用猜测、推断或者评论性的语言”。如果证人证言内容不连贯、缺乏细节,或与其他证据矛盾,可信度会降低。 最后是证言与其他证据的相互印证及其因果关系。若证人证言与其他证据能相互印证,其可信度会提高;反之,若存在矛盾,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判断。 相关概念: 质证:是指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及第三人在法庭的主持下,对当事人及第三人提出的证据就其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以及证明力的有无、大小予以说明和质辩的活动或过程。 利害关系:是指证人与案件当事人或者案件处理结果存在某种利益联系,可能影响证人证言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亲身感知规则:是指证人证言的内容必须是证人亲自耳闻目睹的案件情况,不能是猜测、推断或者道听途说的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