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民事诉讼证人证言未经质证就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吗

我正在打一场民事官司,有证人给我提供了证言。但现在还没到质证环节,我有点担心,如果一直没办法质证,这个证人证言是不是就肯定不能用来支持我的诉求了?想了解在民事诉讼里,关于证人证言未经质证的具体规定是怎样的。
展开 view-more
  • #民事诉讼
  • #证人证言
  • #证据质证
  • #案件事实
  • #法律依据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在民事诉讼中,证人证言未经质证通常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经过双方的审查和辩论。 证人证言是证人将其感知的案件事实向人民法院所作的陈述。证人作为了解案件情况的案外人(一般要求与案件没有利害关系,委托代理人、法定代理人不能成为证人,不过我国法律也允许了解案情的单位出庭作证 ),其证言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可能起到关键作用。但只有经过质证,双方当事人才能对证人的身份、感知能力、记忆情况、表达能力以及证言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等方面进行询问和质疑。 比如在一些合同纠纷案件中,证人可能声称目睹了合同的签订过程,但其证言是否真实准确,需要在法庭质证环节,通过对方当事人的询问,以及法官的审查来判断。如果没有经过这个过程,就直接采用该证人证言来认定合同签订这一事实,对另一方当事人是不公平的,也可能导致错误的判决。 当然,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如果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视听资料或者通过双向视听传输技术手段作证。这些特殊方式提供的证人证言同样需要经过一定的审查程序,但本质上也属于广义的质证范畴。 相关概念: 证人证言:证人将其感知的案件事实向人民法院所作的陈述。 质证:在法庭上,当事人对对方提出的证据进行询问、质疑、辩论等审查的过程。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