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审判决书下来后执行流程是怎样的?


当二审判决书下来后,其执行流程通常如下: 首先是生效确认。二审判决一般是终审判决,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不过,具体的生效时间要依据判决书中注明的生效日期来确定。如果判决书中没有明确说明,通常是送达给各方当事人后就生效。这里的送达,指的是法院通过法定方式把判决书交给当事人,像直接送达、邮寄送达等。 接着是主动履行阶段。在判决书生效后,负有履行义务的一方应按照判决内容主动履行义务。比如,如果判决要求赔偿金钱,那么败诉方就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把钱支付给胜诉方;要是判决涉及行为履行,像交付物品、完成特定工作等,败诉方也要依照要求去做。 若败诉方没有主动履行,胜诉方可以申请强制执行。胜诉方需要向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申请时,要提交强制执行申请书、二审判决书、申请人的身份证明等材料。强制执行申请书要写清楚申请执行的事项、理由等内容。 法院在收到申请后会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法院会予以立案,并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责令其在指定期间履行义务,同时告知其逾期不履行的法律后果。 之后进入执行实施阶段。法院可以采取多种执行措施,例如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扣留、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等。要是被执行人仍然拒不履行,法院还可以对其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相关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