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有企业改制有哪些疑难问题,其政策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国有企业改制是一项复杂且涉及众多法律政策的工作,在当前的改制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疑难问题,下面为您进行分析,并阐述相关的政策法律依据。 首先,产权界定问题是一个难点。产权界定就是要明确企业的财产归属。在国有企业改制前,由于历史原因,企业的产权可能存在归属不清晰的情况。比如,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单位有资产的混合使用、交叉投资等现象。《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对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规定。该办法明确指出,要依据“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来界定国有资产产权,以此确保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其次,职工安置问题也是关键。国有企业改制往往会涉及职工的岗位变动、身份转换等。职工们会关心自己的权益能否得到保障,比如经济补偿、社会保险等。《劳动合同法》对于企业改制时的劳动合同处理有明确规定。当企业进行改制导致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同时,《社会保险法》要求企业在改制过程中要保障职工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和转移,确保职工的社会保险权益不受损害。 再者,债权债务处理问题也不容忽视。国有企业改制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在改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企业利用改制逃避债务的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对企业改制中债权债务的承担问题进行了规范。该规定明确了不同改制方式下,债权债务的承担主体和责任,防止企业借改制之名悬空、逃废债务,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此外,审批程序合规问题也很重要。国有企业改制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审核国有企业改制方案,重大的改制事项还需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改制,确保改制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总之,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这些疑难问题都有相应的政策法律进行规范和约束。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以保障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