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流量表公式编制步骤是什么?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通过公式编制现金流量表,能更清晰准确地呈现企业的资金动态。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其编制步骤。 第一步:确定主表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这一步需要运用多个公式来计算。首先是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公式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 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1 + 适用税率)+利润表中其他业务收入+(应收票据期初余额 - 应收票据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 - 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末余额 - 预收账款期初余额)-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期末余额。这个公式的原理是,将企业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应得的收入,结合应收票据、账款以及预收账款的变动情况,再扣除坏账准备,得到实际收到的现金。 接着是收到的税费返还,它等于(应收补贴款期初余额 - 应收补贴款期末余额)+补贴收入+所得税本期贷方发生额累计数。这是统计企业收到的各种税费返还金额。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的计算公式为: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存货期末余额 - 存货期初余额)〕×(1 + 适用税率)+(应付票据期初余额 - 应付票据期末余额)+(应付账款期初余额 - 应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末余额 - 预付账款期初余额)。该公式综合考虑了企业的成本、存货以及相关应付和预付账款的变化,算出购买商品和接受劳务实际支付的现金。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 应付工资贷方发生额累计数+应付福利费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 本期列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中的职工福利费 - 应付福利费期末余额。这是明确企业为职工支出的现金情况。支付的各项税费 = 当期所得税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 已交税金)-(应交所得税期末余额 - 应交所得税期初余额),用于统计企业缴纳的各类税费。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 营业外支出(剔除固定资产处置损失)+管理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折旧、坏账准备或坏账损失、列入的各项税金等)+营业费用、成本及制造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其他应收款本期借方发生额+其他应付款本期借方发生额。这一项涵盖了经营活动中其他的现金支出。 第二步:确定主表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短期投资期初数 - 短期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 - 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 - 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在计算时,若收回的是非现金资产,不涉及现金流量的变动,不用计入。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 = 利润表投资收益-(应收利息期末数 - 应收利息期初数)-(应收股利期末数 - 应收股利期初数),它反映了企业因投资获得的现金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 =“固定资产清理”的贷方余额+(无形资产期末数 - 无形资产期初数)+(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 - 其他长期资产期初数),体现了处置这些资产实际收到的现金。 第三步:确定主表的“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实收资本或股本期末数 - 实收资本或股本期初数)+(应付债券期末数 - 应付债券期初数),这是统计企业通过吸收投资获得的现金。借款收到的现金 =(短期借款期末数 - 短期借款期初数)+(长期借款期末数 - 长期借款期初数),反映企业通过借款获得的资金。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 =(短期借款期初数 - 短期借款期末数)+(长期借款期初数 - 长期借款期末数)(剔除利息)+(应付债券期初数 - 应付债券期末数)(剔除利息),明确企业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 = 应付股利借方发生额+利息支出+长期借款利息+在建工程利息+应付债券利息 - 预提费用中“计提利息”贷方余额 - 票据贴现利息支出,这是计算企业分配收益和支付利息的现金支出。 第四步:确定补充资料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现金的期末余额 = 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末余额;现金的期初余额 = 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初余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 = 现金的期末余额 - 现金的期初余额。 第五步:验证现金流量表编制的准确性。主表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三项之和,再加上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额,应等于补充资料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通过这样的验证,可以确保编制的现金流量表准确无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31 号——现金流量表》,企业应当采用直接法列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上述公式编制步骤正是基于此准则制定,能帮助企业准确反映现金流量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