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执行力的主体是什么?
我在处理一些法律事务时,遇到了关于强制执行的情况。不太清楚到底哪些主体具有强制执行力,是法院、行政机关,还是其他的呢?想了解下在法律上对于强制执行力主体的明确界定。
展开


强制执行力,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法律手段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的一种力量。它能保障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得以实现,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法律的权威。 在我国,具有强制执行力的主体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有权采取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扣留、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等措施,以此来保证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 另一类是行政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行政机关依法作出行政决定后,当事人在行政机关决定的期限内不履行义务的,具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依照本章规定强制执行。比如,税务机关对不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包括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等。不过,行政机关要具有强制执行力,必须有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并非所有行政机关都天然具备强制执行力,只有经过法律特别赋予该权力的行政机关才能实施强制执行行为。 总之,人民法院和部分有法律授权的行政机关是我国强制执行力的主要主体,它们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行使强制执行力,保障法律的有效实施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实现。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