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衅滋事司法解释如何理解与适用?
我最近碰到了一些事,感觉可能涉及寻衅滋事,但不太清楚相关司法解释到底是怎么回事。想知道在实际情况中,该怎么去理解和运用这个司法解释,比如哪些行为算寻衅滋事,在不同场景下又该如何判定,希望能得到详细解答。
展开


寻衅滋事是一种常见的违法行为,可能大家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听说过。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寻衅滋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这里提到的“情节恶劣”“情节严重”以及“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等表述,就需要通过司法解释来进一步明确和细化。2013年7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比如对于“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该解释第二条规定了几种情形,像致一人以上轻伤或者二人以上轻微伤的;引起他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的;多次随意殴打他人的等等。这些具体的情形就是对刑法条文的进一步解释,让我们更清楚什么样的行为达到了“情节恶劣”的程度。 在理解和适用寻衅滋事司法解释时,我们要把刑法条文和司法解释结合起来看。比如在一个案例中,张三在大街上无缘无故地多次推搡、踢打李四,导致李四轻微伤。按照刑法规定随意殴打他人可能构成寻衅滋事,但要判断是否达到“情节恶劣”,就要参考司法解释。这里张三多次随意殴打他人且造成他人轻微伤,符合司法解释中“多次随意殴打他人”以及“致一人以上轻微伤”的情形,那么就很可能被认定为寻衅滋事犯罪。总之,理解和适用寻衅滋事司法解释,就是要准确把握其对刑法条文的细化和补充,在具体案件中正确判断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应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