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上的失踪人口是指什么?
我想了解下在民法里,失踪人口到底是怎么定义的。我家里有个亲戚,出去打工很久都没消息了,也联系不上,我就想知道他这种情况算不算是民法上说的失踪人口,所以想弄清楚民法对失踪人口的定义。
展开


在民法中,失踪人口是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或居所,下落不明达到一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宣告其为失踪人的制度。 这里的“下落不明”通俗来讲,就是一个人离开了他原本居住的地方,别人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也没办法和他取得联系。比如说,一个人突然离家出走,没有告诉任何人他的去向,家里人怎么找都找不到,这就属于下落不明的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十条规定,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二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该自然人为失踪人。这里的“二年”是一个关键的时间期限,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下落不明的状态持续达到两年的时候,他的利害关系人(比如配偶、父母、子女、债权人等)才有权利向法院提出宣告其为失踪人的申请。 此外,该法第四十一条还规定,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时间自其失去音讯之日起计算。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时间自战争结束之日或者有关机关确定的下落不明之日起计算。这就明确了下落不明时间的计算方式,为宣告失踪提供了时间上的依据。总之,民法上的失踪人口是有明确的法律定义和条件的,需要满足下落不明达到一定期限等要求,并通过法定程序来宣告。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