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才算是商业诋毁呢?


商业诋毁是指经营者通过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行为。这就好比有人故意说你卖的东西不好,让别人都不买你的东西,从而影响你的生意,这就是商业诋毁。 从法律角度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构成商业诋毁通常需要满足几个条件。首先,实施行为的主体必须是经营者。这里的经营者就是参与商业活动、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比如,两家卖水果的店铺,其中一家针对另一家进行诋毁,就可能构成商业诋毁。 其次,行为上要有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的表现。虚假信息就是完全不存在的事情,而误导性信息则是虽然可能部分是真的,但整体会让人产生错误的理解。比如,一家卖护肤品的公司,编造竞争对手的产品含有有害物质,或者故意夸大竞争对手产品的副作用,这些都属于编造虚假信息;要是说竞争对手的产品某些成分的含量和效果不符,但实际上没有科学依据支持,这就可能是误导性信息。 最后,这种行为的目的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商业信誉是社会对经营者的信用、形象等方面的评价,商品声誉则是针对商品的质量、性能等的评价。当这种诋毁行为导致竞争对手的生意受到影响,比如客户减少、销售额下降等,就可以认定损害了其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 在现实生活中,商业诋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能是通过广告进行贬低,像在自己的广告里暗示竞争对手的产品不如自己;也可能是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负面言论;还可能是向合作伙伴或者客户传播不实信息。 如果遇到商业诋毁的情况,被诋毁的一方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可以要求诋毁方停止侵权行为,消除影响,并且赔偿自己因为诋毁行为所遭受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