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事诉讼中,什么是自认?
在打民事官司时,经常会遇到一方对另一方提出的一些对自己不利的说法或主张好像是默认了的情况,不太清楚这在法律上是不是有专门的说法。想了解下这种在民事诉讼里一方承认对自己不利事实的行为具体在法律上是怎么定义的,有哪些相关规定和影响。
展开


在民事诉讼中,自认是指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他方当事人不利于自己的事实承认其为真实或不予反驳,或者对其诉讼请求予以认可的意思表示。简单来说,就是在打官司的过程中,一方对于对方提出的对自己不利的情况,表示认可或者不反驳。 相关法律依据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二条,该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在法庭审理中,或者在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等书面材料中,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 需要注意的是,自认有一定的限制和条件。比如,涉及身份关系、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等的事实,不适用自认的规定。因为这些事实关系到更广泛的利益和公共秩序,不能仅仅因为当事人的自认就确定其真实性。 此外,自认一旦作出,在通常情况下,作出自认的当事人不得随意撤回。只有在符合法定情形时,例如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等情况下作出的自认,才有可能被撤销。 总之,自认在民事诉讼中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它对于确定案件事实、减少不必要的举证和提高诉讼效率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