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立案登记制?
我想去法院起诉一个人,听说现在实行立案登记制,可我不太清楚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和以前的立案方式有啥不同?实行立案登记制后,去法院立案是不是就更容易了呢?我想了解下这个制度的具体内容。
展开


立案登记制是一种在法院立案环节实行的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当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自诉或者申请执行等,只要提交的材料符合形式要求,法院就应当当场予以登记立案。 在立案登记制之前,立案审查制是主流。立案审查制下,法院在立案时会对案件进行实质审查,不仅要看材料是否齐全,还要审查案件是否符合起诉的条件、证据是否充分等。如果不符合这些实质条件,法院可能就不会立案。而立案登记制改变了这种严格的审查方式,更侧重于形式审查,主要关注当事人提交的材料是否完整、是否符合规定的格式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对依法应该受理的一审民事起诉、行政起诉和刑事自诉,实行立案登记制。该规定第二条指出,对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一律接收诉状,出具书面凭证并注明收到日期。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当场予以登记立案。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予以释明。 实行立案登记制具有多方面的好处。对于当事人来说,降低了立案的门槛,让当事人的诉求更容易进入司法程序,保障了当事人的诉权。对于法院而言,立案登记制提高了立案效率,减少了当事人立案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消耗。同时,也促进了司法公开和透明,让立案过程更加规范和可监督。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