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是什么意思?


过失犯罪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概念,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有着明确的界定和规定。要理解过失犯罪,首先得明白它和故意犯罪是相对的概念。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积极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而过失犯罪则是指犯罪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结果,但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最终导致了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就从法律层面为过失犯罪给出了清晰的定义。 过失犯罪可以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就是犯罪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带来危害社会的后果,但由于粗心大意、没有集中注意力等原因,最终没有预见到这种后果。比如说,护士在给病人打针的时候,没有仔细核对药品和剂量,误将错误的药物注射给病人,从而导致病人病情加重甚至死亡,这就是典型的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因为护士有责任和义务仔细核对药品和剂量,应当预见到不仔细核对可能会出现的危害后果,但她因为疏忽而没有预见。 另一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犯罪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却轻信凭借自己的经验、能力或者某些客观条件,能够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然而最终还是没能避免。例如,司机明知道自己的车辆刹车系统存在故障,但他觉得自己驾驶技术好,在短距离内不会出问题,于是仍然驾车出行,结果在行驶过程中因为刹车失灵发生了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这个案例中,司机已经预见了刹车故障可能带来的危险,但他过于自信,认为自己能够避免,最终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 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在主观恶性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故意犯罪的犯罪人主观上是积极追求或者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主观恶性较大;而过失犯罪的犯罪人主观上并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只是由于疏忽或者过于自信才导致了危害的出现,主观恶性相对较小。所以在量刑方面,过失犯罪的处罚通常也比故意犯罪要轻。不过,具体的量刑还是要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以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等因素,依照法律的有关规定来确定。 了解过失犯罪的概念和相关法律规定,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一方面,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行为边界,增强法律意识和责任感,避免因为疏忽或者过于自信而触犯法律。另一方面,当我们遇到涉及过失犯罪的情况时,也能够依据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相关的法律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