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诉讼法狭义上是指什么?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刑事诉讼法是规范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法律。刑事诉讼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下面来详细解释狭义上的刑事诉讼法。 狭义的刑事诉讼法,单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的刑事诉讼法典。在我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它是专门、系统地规定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文件,对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制度和具体程序进行了全面且详细的规定。 从基本原则方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一系列重要原则,这些原则贯穿于刑事诉讼的全过程。比如,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原则。这意味着只有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专门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才能进行侦查、检察和审判活动,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再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在办理刑事案件时,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能够独立公正地作出裁判和决定,确保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还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要求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依据,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来定罪量刑,不能主观臆断或者随意适用法律。 在制度方面,刑事诉讼法典规定了管辖制度。管辖制度明确了不同级别和地区的司法机关在受理刑事案件上的分工。例如,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普通刑事案件,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案件以及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等。这样的分工有助于合理分配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回避制度也是一项重要制度,当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与案件当事人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时,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目的是保证司法人员能够公正地处理案件。辩护制度则保障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他们有权获得辩护,既可以自行辩护,也可以委托律师或者其他辩护人进行辩护,确保在诉讼过程中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主张。 从具体程序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详细规定了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等各个阶段的程序。立案是刑事诉讼的开始阶段,当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发现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就会决定立案。侦查阶段主要由公安机关等侦查机关进行,他们通过调查取证,查明案件事实,收集犯罪证据。起诉阶段分为公诉和自诉,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而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等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审判阶段由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根据查明的事实和法律规定,作出有罪或者无罪的判决。执行阶段则是将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所确定的内容付诸实施,比如对罪犯进行监禁、执行罚金等刑罚。 与广义的刑事诉讼法相比,狭义的刑事诉讼法具有系统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广义的刑事诉讼法包括一切与刑事诉讼程序有关的法律规范,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之外,还包括其他法律中有关刑事诉讼的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关于司法机关组织和活动的规定,以及一些司法解释、行政法规中涉及刑事诉讼程序的内容。 总之,狭义的刑事诉讼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它在我国刑事诉讼活动中起着核心和主导作用,为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和程序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