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妨害公务罪?


妨害公务罪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犯罪行为。下面我们从它的定义、构成要件、法律后果等方面来详细了解。 首先,妨害公务罪指的是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正常履行职责的时候,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方式来阻止他们工作。比如,警察在执法抓小偷时,有人用拳头殴打警察,阻止警察带走小偷,这就可能构成妨害公务罪。 从构成要件来看,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主体方面,一般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能构成此罪。也就是说,只要是年满一定岁数(通常是16周岁),精神和智力正常的人都可能成为妨害公务罪的犯罪主体。在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的。即行为人明知对方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正在依法执行职务,而故意去阻碍。例如,张三知道交警正在查酒驾,却故意开车冲撞交警,这就是故意的行为。在客体上,它侵犯的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对于社会的有序运行至关重要,妨害公务的行为会破坏这种正常秩序。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这里的暴力不仅仅指对人身的直接伤害,还包括对财物的损坏等;威胁则是指以实施暴力等方式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产生恐惧心理而不敢执行职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暴力袭击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从重处罚。也就是说,如果构成妨害公务罪,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也可能被判处拘役、管制或者缴纳罚金。对于袭击警察这种情况,处罚会更重一些。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的不是依法进行的职务行为,比如超越职权范围或者滥用职权,那么行为人对其进行抵制的,不构成妨害公务罪。但这需要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不合法。总之,了解妨害公务罪的相关法律规定,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