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处理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医疗纠纷指的是在医疗过程中,医患双方就医疗服务、医疗结果等方面产生的争议。处理医疗纠纷时,有以下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 首先是及时收集和保存证据。证据是处理医疗纠纷的关键。病历资料是重要的证据之一,包括门诊病历、住院病历、检查报告等。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患者有权查阅、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医疗费用以及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属于病历的全部资料。除了病历,与医疗行为有关的其他证据也不能忽视,比如药品、医疗器械的实物或相关资料,还有医患双方之间的沟通记录,像短信、微信聊天记录、电话录音等。这些证据对于还原医疗过程、明确责任非常重要。 其次,选择合适的处理途径。医疗纠纷的处理途径主要有协商、调解和诉讼三种。协商是指医患双方直接就纠纷进行沟通和协商,达成一致解决方案。这是一种比较便捷、高效的方式,能节省时间和成本。调解则是由第三方介入,协助医患双方进行沟通和协商,促成和解。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申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由医患双方共同向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申请;一方申请调解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征得另一方同意后进行调解。如果协商和调解都无法解决纠纷,患者可以选择通过诉讼途径解决。诉讼是一种比较严肃的处理方式,需要遵循严格的法律程序,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多,但它能提供更权威的解决方案。 再者,要注意诉讼时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所以,患者在知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后,要及时行使权利,避免超过诉讼时效而丧失胜诉权。 另外,在处理医疗纠纷过程中,要保持理性和冷静。医疗纠纷往往涉及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容易让患者及其家属情绪激动。但情绪化的表达和行为不利于纠纷的解决,甚至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患者及其家属应该以理性的态度与医院进行沟通和协商,通过合法、合理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最后,寻求专业帮助也很重要。医疗纠纷涉及到医学和法律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患者及其家属可能缺乏相关的专业能力和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寻求专业律师或医疗纠纷调解机构的帮助。专业律师能够为患者提供法律咨询和代理服务,帮助患者分析案件情况,制定合理的维权策略。医疗纠纷调解机构则可以凭借其专业的调解能力,协助医患双方解决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