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间借款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个人之间的借款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然而为了避免纠纷和保障自身权益,在借款时需要注意诸多问题。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要签订书面借款合同或借条。很多人觉得是朋友、亲戚之间的借款,碍于情面不写借条等书面凭证,这其实存在很大风险。书面合同或借条可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证明借贷关系存在的重要证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所以,借条、借款合同等书面凭证最好采用书面形式,并且要包含借款金额、用途、利息计算、借款日期、还款时间等基本信息,双方签字或盖章确认。 其次,关于借款利息的约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前款所称“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所以,在约定利息时要注意利率的合法性,超过法定标准的利息部分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如果没有约定利息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 再者,借款的交付方式也很重要。为了避免纠纷,尽量通过银行转账、微信、支付宝等电子支付方式交付借款,并在转账时备注借款用途。这样可以留下清晰的资金往来记录,证明借款已经实际交付。如果是现金交付,建议要求借款人出具收条,以证明收到了借款。 另外,要注意诉讼时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所以,一旦借款到期,借款人未还款,出借人要及时主张权利,以免超过诉讼时效而丧失胜诉权。 最后,要对借款人的信用和还款能力进行评估。在借款之前,尽量了解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收入来源、资产情况等,判断其是否有还款能力。如果借款人信用不佳或者还款能力存在问题,要谨慎借款。 总之,个人间借款虽然看似简单,但涉及到诸多法律问题。在借款过程中,要保持谨慎,注意上述各个方面,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