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需要做商业秘密的鉴定,流程是怎样的?


在商业活动中,商业秘密鉴定往往在涉及商业秘密的纠纷或争议场景中显得尤为必要。当企业怀疑自身的商业秘密被侵犯,如发生员工跳槽带走关键信息、合作伙伴泄露机密等情况时,为了在法律程序中证明相关信息确实属于商业秘密,就需要进行商业秘密鉴定。此外,在一些合作项目的前期,为了明确商业秘密的范围和价值,也可能会进行鉴定。 商业秘密鉴定的流程通常如下: 首先是委托阶段。当事人可以向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提出商业秘密鉴定的委托申请。一般来说,需要提交书面的委托书,并且要详细说明鉴定的目的、对象等相关内容。这里的当事人可以是涉及纠纷的企业、个人等。 接着是材料提交环节。委托方需要按照鉴定机构的要求,提供与商业秘密相关的各种材料。这些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技术资料、经营信息、研发记录、客户名单等。提供的材料越全面准确,越有利于鉴定工作的开展。 之后鉴定机构会组织专业的鉴定人员进行鉴定。这些鉴定人员通常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他们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分析和评估。在这个过程中,鉴定人员会依据商业秘密的法定构成要件,即秘密性、价值性和保密性来判断相关信息是否属于商业秘密。 鉴定完成后,鉴定机构会出具鉴定报告。鉴定报告是整个鉴定工作的最终成果,它会详细阐述鉴定的过程、依据和结论。这份报告在后续的法律程序中具有重要的证据作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实的专门性问题向人民法院申请鉴定。当事人申请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具备资格的鉴定人;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在商业秘密鉴定中,如果是在诉讼过程中,就需要遵循这一规定来确定鉴定机构。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也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和鉴定等方面作出了规定,为商业秘密鉴定提供了法律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