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间可以使用被告方这个称呼?
我在参与一个法律纠纷事件,不太清楚什么时候能把对方叫做被告方。是从纠纷一开始就可以这么叫,还是要到特定阶段才行呢?我想了解一下在法律程序里具体在什么时间节点能使用被告方这个称呼。
展开


在法律程序中,“被告方”是一个特定的称谓,它主要出现在诉讼程序里。简单来说,被告方就是被原告起诉到法院,需要对原告的诉求进行回应和答辩的一方。 当原告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了民事纠纷等情况时,会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原告会提交起诉状,在起诉状中明确指出自己的诉求以及被起诉的对象。一旦法院受理了该案件,被起诉的对象就正式成为了被告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当原告按照这些要求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审查后决定立案受理,这时被起诉的人就获得了“被告方”的身份。 在刑事诉讼中,情况也是类似的。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或者被害人等自行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一旦法院受理案件,被指控犯罪的人就成为了刑事诉讼中的被告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严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当符合法定的起诉条件并进入诉讼程序后,就会有明确的被告方身份。 所以,只有在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且法院受理案件后,才可以使用“被告方”这个称呼,在这之前,一般用其他相对中性的称呼来指代对方,比如“对方当事人”等。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