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情况属于固定资产错弊?


固定资产错弊指的是在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舞弊行为。以下为你详细介绍属于固定资产错弊的常见情况及相关法律依据。 首先是固定资产确认方面的错弊。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若企业将不符合此定义的资产确认为固定资产,或者将符合条件的资产排除在固定资产之外,就属于确认错弊。比如,企业把一些价值较低、使用期限较短的办公用品当作固定资产入账,这显然违背了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定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等,作为进行固定资产核算的依据。 其次是固定资产计量方面的错弊。固定资产的计量包括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初始计量时,企业应按照成本进行计量,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若企业故意高估或低估固定资产的成本,就属于计量错弊。例如,企业在购买固定资产时,将一些不应计入成本的费用计入了成本,或者将应计入成本的费用遗漏,都会导致固定资产成本计量不准确。后续计量中,固定资产应按照规定计提折旧。企业若不按照规定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和净残值进行折旧计算,随意调整折旧额,也属于计量错弊。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再者是固定资产记录方面的错弊。企业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账簿记录,确保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都能得到准确记录。若企业存在账实不符的情况,如固定资产已经报废或出售,但账面上仍未进行相应处理;或者实际存在的固定资产未在账面上记录,就属于记录错弊。这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关于会计记录真实性、完整性的要求。该法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最后是固定资产报告方面的错弊。企业应在财务报表中准确披露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包括固定资产的原值、累计折旧、净值等。若企业故意隐瞒或虚报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就属于报告错弊。这违反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该条例要求企业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根据真实的交易、事项以及完整、准确的账簿记录等资料,并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进行编制。 总之,固定资产错弊涉及多个方面,企业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要求,规范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避免出现错弊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