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案和起诉哪个应该先进行?


在法律程序中,一般是先起诉,后结案。下面为您详细解释这个流程和其中的法律依据。 首先,起诉是启动法律程序的重要步骤。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了争议时,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受法律保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法院才会受理案件。 法院受理起诉后,会进入一系列的诉讼程序。比如立案、送达传票、开庭审理等。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当事人需要提供证据,进行陈述和辩论,法院会根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审理和裁判。这个阶段是查明事实、适用法律的关键时期。 而结案则是诉讼程序的结束环节。当法院对案件作出了最终的裁判,或者双方当事人达成了和解协议并履行完毕等情况出现时,案件就会结案。结案的方式有多种,如判决结案、调解结案、撤诉结案等。例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终结诉讼:(一)原告死亡,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诉讼权利的;(二)被告死亡,没有遗产,也没有应当承担义务的人的;(三)离婚案件一方当事人死亡的;(四)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以及解除收养关系案件的一方当事人死亡的。 所以,从法律程序的逻辑顺序来看,是先有当事人的起诉,法院才会对案件进行处理,经过一系列的审理流程后,最终才会结案。不可能在没有起诉的情况下就直接结案。如果您遇到法律纠纷需要通过诉讼解决,应该先按照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和程序向法院提起诉讼,之后等待法院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处理直至结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