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哪个优先适用?


在我国的法律规定中,遗嘱继承的效力优先于法定继承。 法定继承,简单来说,就是在被继承人没有立遗嘱的情况下,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以及遗产分配的原则。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是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是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先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才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 而遗嘱继承呢,是指被继承人生前立下遗嘱,在自己去世后由指定的继承人来继承遗产。这充分体现了被继承人对自己财产处分的意愿。只要遗嘱是合法有效的,那么在继承开始后,就得先按照遗嘱进行继承。 遗嘱有效的条件有不少。首先,立遗嘱人得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也就是能够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比如,一个意识清醒、思维正常的成年人才能立下有效的遗嘱,要是处于神志不清或者被限制行为能力的状态,立的遗嘱是无效的。其次,遗嘱必须是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如果是在被欺诈、胁迫的情况下订立的遗嘱,法律是不认可的。再者,遗嘱的内容要合法,不能违反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例如不能剥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继承份额。最后,遗嘱的形式也要符合法律规定,像自书遗嘱得由遗嘱人亲自书写、签名并注明日期;代书遗嘱要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其中一人代书并注明日期,代书人、其他见证人和遗嘱人都得签名;录音录像遗嘱同样要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公证遗嘱则要由遗嘱人通过公证机构办理 。 只有遗嘱合法有效,才会先按照遗嘱继承来分配遗产。遗嘱中没有涉及到的财产,或者没有处理的财产,才会按照法定继承来处理。 相关概念: 遗嘱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的设立遗嘱,以依法自由处分其财产的行为能力,只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才具有遗嘱能力。 公序良俗:指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要求民事主体的行为要遵守社会一般的秩序和基本的道德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