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经济犯罪是否会吊销会计证?


在探讨有经济犯罪是否会吊销会计证这个问题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法律规定来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会计证的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四十条规定,因有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账,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等与会计职务有关的违法行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不得再从事会计工作。这意味着,如果经济犯罪与会计职务相关,并且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那么必然会失去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会计证也会被吊销。比如,会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公司资金,这种情况下,因为其犯罪行为与会计职务密切相关,一旦被追究刑事责任,会计证肯定会被吊销。 然而,如果经济犯罪与会计职务无关,情况就有所不同。虽然《会计法》主要针对与会计职务有关的犯罪行为做出了不得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定,但对于非会计职务相关的经济犯罪,并没有明确规定一定会吊销会计证。但是,相关部门在管理和审查时,可能会综合考虑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因素。如果犯罪行为严重损害了会计行业的声誉和公信力,即使与会计职务无关,相关部门也有可能依据其他法律法规或行业规范,做出吊销会计证的决定。例如,会计人员因参与非法集资等非会计职务相关的经济犯罪,且情节严重,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相关部门可能就会吊销其会计证。 此外,会计行业本身也有自律性的规范和管理。一些会计协会或组织会对会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如果会员有经济犯罪行为,即使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吊销会计证,协会也可能根据自身的章程和规定,对该会员进行相应的处罚,包括吊销会员资格、收回会计证等。 综上所述,有经济犯罪是否会吊销会计证不能一概而论。与会计职务有关的经济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时,会计证通常会被吊销;与会计职务无关的经济犯罪,则要根据具体情况,由相关部门综合判断后决定是否吊销会计证。同时,会计行业的自律管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证的存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