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伤残等级评定标准及赔偿标准是怎样的?


工伤伤残等级评定标准及赔偿标准是很多劳动者关心的问题。下面为你详细介绍。 工伤伤残等级评定标准主要依据《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GB/T 16180 - 2014)。这个标准根据工伤职工的器官损伤、功能障碍及其对医疗与日常生活护理的依赖程度,同时适当考虑由于伤残引起的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对伤残程度进行综合判定分级,将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例如,极重度智能损伤、四肢瘫肌力≤3级或三肢瘫肌力≤2级等情况属于一级伤残;而身体各部位骨折愈合后无功能障碍或轻度功能障碍者,一般可评定为十级伤残。 赔偿标准方面,主要依据《工伤保险条例》。赔偿项目包含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赔偿项目及计算方式: 首先是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级伤残为27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5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为23个月的本人工资,四级伤残为21个月的本人工资,五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七级伤残为13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1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9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7个月的本人工资。这里的“本人工资”,是指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 其次是伤残津贴。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伤残津贴,标准分别为本人工资的90%、85%、80%、75%。五级、六级伤残职工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标准分别为本人工资的70%、60%。 此外,还有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这两项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比如,在一些地区,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劳动、聘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在实际的工伤处理过程中,劳动者要及时申请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与用人单位就赔偿问题产生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