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补偿规则是完全由“政策”说了算吗?


拆迁补偿规则并非完全由“政策”说了算。首先,我们要明确相关的法律概念。拆迁补偿是指在房屋拆迁过程中,拆迁人对被拆除房屋的所有人,依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给予的补偿。这里的拆迁人是指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的单位,被拆迁人则是指被拆除房屋的所有人。 从法律规定来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对拆迁补偿的相关内容做了详细规定。该条例第二条明确指出,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征收国有土地上单位、个人的房屋,应当对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给予公平补偿。这就强调了“公平补偿”的原则,而不是单纯由政策随意决定。同时,该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对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不得低于房屋征收决定公告之日被征收房屋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被征收房屋的价值,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按照房屋征收评估办法评估确定。这意味着拆迁补偿有一个明确的市场价格参考标准,不能脱离市场实际情况。 在实际操作中,政策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地方政府会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拆迁补偿政策,这些政策要在符合上位法的前提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例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房地产市场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具体的补偿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政策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如果政策规定与法律法规相冲突,那么应当以法律法规为准。 此外,被拆迁人在拆迁过程中也享有一定的权利。比如,被拆迁人对评估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申请复核评估。对复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房地产价格评估专家委员会申请鉴定。这为被拆迁人提供了一定的救济途径,保障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拆迁补偿规则不是完全由“政策”说了算,而是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结合政策规定和市场实际情况来确定。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如果遇到不合理的拆迁补偿情况,可以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