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卫过当会被认定为过失犯罪吗?


防卫过当是否会被认定为过失犯罪,需要从防卫过当和过失犯罪的概念、两者的关系以及法律规定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防卫过当。防卫过当指的是在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给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比如,别人只是轻轻推了你一下,你却拿起刀把对方砍成重伤,这就可能属于防卫过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接着说说过失犯罪。过失犯罪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过于自信的过失则是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比如,司机明明看到前方有行人,却轻信自己能及时刹车,结果还是撞了上去,这可能就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在防卫过当的情形中,有可能会被认定为过失犯罪。当防卫人在防卫过程中,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这种结果发生时,就符合过失犯罪的特征。例如,甲在面对乙的轻微挑衅时进行防卫,甲本应预见自己用力推乙可能会导致乙摔倒后头部撞到硬物受重伤,但甲疏忽大意没有预见,结果乙真的受了重伤,这种情况下甲的防卫过当行为就可能构成过失犯罪。 然而,防卫过当并不一定都构成过失犯罪。如果防卫人在防卫时,主观上存在故意追求或放任造成重大损害的心态,那就可能构成故意犯罪。比如,甲为了报复乙,在乙停止侵害后,还故意对乙进行严重伤害,这种情况就不能认定为过失犯罪。 综上所述,防卫过当有可能被认定为过失犯罪,但要根据具体案件中防卫人的主观心态、行为表现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判断。在司法实践中,需要依据证据和法律规定进行严谨的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