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拆迁能进行强拆吗


在我国,征地拆迁并非绝对不可以强拆,但有着严格的法律条件和程序限制。 首先,我国实行“先补偿、后搬迁”原则。《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实施房屋征收应当先补偿、后搬迁。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对被征收人给予补偿后,被征收人应当在补偿协议约定或者补偿决定确定的搬迁期限内完成搬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取暴力、威胁或者违反规定中断供水、供热、供气、供电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征收人搬迁,禁止建设单位参与搬迁活动。 对于合法强拆,主要是指司法强拆。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不提起行政诉讼,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内又不搬迁的,由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这意味着,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经过法院的审查和裁定,才可以进行强拆。 也就是说,除了法院经过法定程序进行的强拆外,行政机关没有权力擅自强拆。行政机关如果未经法定程序就强拆,那就是违法的。而且,即使是法院的强拆,也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如果遇到违法强拆,被拆迁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比如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等,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关概念: 先补偿、后搬迁:就是在进行房屋征收拆迁之前,政府要先把补偿给到位,被征收人同意并得到补偿后,才按照约定或规定的时间进行搬迁。 司法强拆:是指由法院经过法定程序,对符合条件的情况裁定允许进行的强制拆除行为。 行政复议: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原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决定的活动。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