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补偿合同可以起诉吗


拆迁补偿合同是可以起诉的。拆迁补偿与安置协议产生争议时,当事人可通过法律途径寻求解决。 简单来说,拆迁补偿合同就是拆迁方和被拆迁方就拆迁补偿相关事宜达成的一种约定。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被拆迁方或者房屋承租方没有按照双方认可的搬迁期限履行搬迁义务,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拆迁人有权依法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是拆迁方因为搬迁问题遭受了损失,还能申请法院提前介入并采取强制措施。 从法律条文依据来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房屋征收部门与被征收人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就补偿方式、补偿金额和支付期限等事项,订立补偿协议。补偿协议订立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补偿协议约定的义务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提起诉讼。《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关于起诉时效,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也就是根据所提起的诉讼类型来确定。如果涉及行政诉讼,须自得知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要是民事诉讼,通常法定时效为三年。 当拆迁相关方对协议内容有异议,比如觉得补偿标准不合理、安置形式不妥当,感觉自身合法权益遭到侵犯,就可以向法院发起诉讼。起诉的时候,要准备好相关证据,例如拆迁通告、补偿协议、房屋评估报告等,以此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法院会依照法律条文和实际情形进行审理,判定拆迁补偿协议是否合法有效,以及诉讼方的诉求是否合理。要是协议存在违法或者明显不公平等问题,法院也许会判定更改或者撤销该协议,并且要求另一方依据合法合理的标准给予补偿。 相关概念: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活动。 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全体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纠纷。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