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判决错误国家赔偿的条件是什么?


民事判决错误国家赔偿是指在民事审判过程中,由于法院的错误判决给当事人造成损害,当事人依法可以向国家申请赔偿。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其需要满足的条件: 首先,存在错误的民事判决。这是申请国家赔偿的前提条件。错误判决通常是指法院作出的判决违反了法律法规的规定,存在事实认定错误、适用法律错误、程序违法等情况。例如,法院在审理案件时,没有充分审查证据,导致事实认定不清,从而作出错误的判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有本法规定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情形,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这表明只有在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存在错误且造成损害时,才可能引发国家赔偿。 其次,错误判决已经生效并执行。只有当错误的民事判决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并且已经实际执行,给当事人造成了实际的损害,当事人才可以申请国家赔偿。比如,法院判决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并且该判决已经执行完毕,但后来发现判决错误,那么受到损害的当事人就可以申请国家赔偿。这里的损害包括财产损失、人身权益损害等。 再次,损害结果与错误判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当事人所遭受的损害是由错误的民事判决直接导致的。如果损害结果与错误判决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那么当事人就不能申请国家赔偿。例如,当事人在判决执行后,由于自身的经营不善导致财产损失,这种损失与错误判决没有直接关系,就不能就该损失申请国家赔偿。 最后,当事人依法提出申请。当事人需要按照法定的程序和要求,向有关机关提出国家赔偿申请。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应当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赔偿义务机关决定赔偿的,应当制作赔偿决定书,并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送达赔偿请求人。赔偿义务机关决定不予赔偿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书面通知赔偿请求人,并说明不予赔偿的理由。 总之,民事判决错误国家赔偿需要同时满足上述条件,当事人在申请国家赔偿时,应当仔细对照这些条件,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申请,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