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合同欺诈有哪些补救措施?


在商业活动或日常生活中,合同是保障双方权益的重要依据。然而,有时候可能会遭遇合同欺诈的情况。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有多种补救措施可以采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合同欺诈。合同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如果发现自己遭遇了合同欺诈,受欺诈方可以选择向法院或仲裁机构请求撤销合同。一旦合同被撤销,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意味着,欺诈方需要返还依据合同取得的财产,如果给受欺诈方造成了损失,还需要进行赔偿。 除了撤销合同,受欺诈方也可以不选择撤销合同,而是要求欺诈方承担违约责任。依据《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在合同欺诈的情形下,如果欺诈方的行为构成违约,受欺诈方可以要求其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违约责任,赔偿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 另外,如果合同欺诈行为涉及刑事犯罪,例如诈骗金额达到一定标准,受欺诈方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欺诈方的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总之,遭遇合同欺诈时,受欺诈方要及时采取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补救途径,通过法律手段来挽回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