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终止的情形有哪些,会产生什么法律后果?


合同终止是指合同当事人双方在合同关系建立以后,因一定的法律事实的出现,使合同确立的权利义务关系消灭。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合同终止的情形以及法律后果。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五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债权债务终止:(一)债务已经履行;当合同中的一方按照约定完成了所有应尽的义务,合同自然就终止了。例如,在买卖合同中,卖方交付了货物,买方支付了全部货款,此时合同的主要义务履行完毕,合同即终止。(二)债务相互抵销;这是指双方互负债务时,各自用其债权来充当债务的清偿,从而使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债务在对等额内消灭。比如,甲欠乙 1 万元,乙同时也欠甲 1 万元,双方协商一致后,这两笔债务就可以相互抵销,合同关系也随之终止。(三)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当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标的物或者下落不明等情况发生时,债务人可以将标的物提存。提存后,合同关系即终止。例如,甲向乙交付货物,但乙拒绝接收,甲就可以将货物提存到相关部门,此时合同视为终止。(四)债权人免除债务;债权人放弃自己的债权,从而使合同关系消灭。比如,甲免除了乙所欠的债务,那么他们之间的合同关系就终止了。(五)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这通常发生在企业合并等情况下。例如,两个企业合并,原来它们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就因为主体的同一而消灭。(六)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合同解除的,该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终止。这是一个兜底条款,为其他可能的合同终止情形提供了法律依据。 合同终止会产生一系列的法律后果。合同终止后,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消灭,双方不再受合同约束。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五十八条规定,债权债务终止后,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等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旧物回收等义务。这些义务被称为后合同义务。例如,在技术合同终止后,知悉商业秘密的一方仍然有保密的义务。此外,合同终止不影响合同中结算和清理条款的效力。如果合同中有关于结算和清理的条款,双方仍然需要按照这些条款进行结算和清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