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立案追诉标准是怎样的?


刑事立案追诉标准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或者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以及自诉人起诉的材料,按照各自的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后,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起诉或者审判所依赖的标准。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这为刑事立案追诉提供了基本的法律准则。 不同类型的犯罪,其立案追诉标准也有所不同。例如,在经济犯罪领域,根据相关的司法解释,诈骗罪的立案追诉标准一般是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也就是说,当诈骗金额达到三千元以上时,公安机关就可能会立案追诉。 再如,在侵犯人身权利犯罪方面,故意伤害罪,根据《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达到轻伤以上的伤害程度,就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公安机关会予以立案追诉。轻伤是指使人肢体或者容貌损害,听觉、视觉或者其他器官功能部分障碍或者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中度伤害的损伤,包括轻伤一级和轻伤二级。 对于一些行为犯,只要实施了特定的行为,就可能会被立案追诉。比如,在危险驾驶罪中,只要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这些行为之一,公安机关就会立案追诉。总之,刑事立案追诉标准会根据犯罪的性质、情节、危害后果等多方面因素综合确定。





